理財觀念

有些人認為做Finnciti理財的人太多了,現在我們才開始做太晚了,還是不做為好。其實這是一個觀念問題,Finnciti不是投資,是理財,不要把投資與理財混淆,投資不等於理財,理財是一個人一輩子的事,不分早晚的。
我們可以看看下面這個案例:
你認為錢是萬惡之源嗎?如果回答不是則表明你有科學理財、讓錢生錢的願望。那麼接著問,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進行理財規劃的?許多人會說,當然是在有收入以後了,沒錢怎麼理財?也有人會說,我現在退休了,一輩子都是稀里糊塗地掙錢、花錢,現在再談理財豈不是為時已晚?國內外理財專家的研究和一些理財實例表明:理財觀念是一生一世的事,從三歲頑童,到耄耋老年,只要生命存在,只要你需要生活,你就不應離開理財。
小A和小C都是大四學生,二人家庭經濟條件相當,每月的家庭供給都是400元。小A的父母從事商業工作,他們從小就注重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。孩子上幼兒園大班的時候,就“放權”把買零食、學習用品的開支交給孩子自己打理,加上父母耳濡目染的影響,小A的理財能力大大高於一般孩子。上大學以後,小A每月將400元進行規劃,購物貨比三家,花錢精打細算,每月竟然漸漸有了結餘。後來他見學校鼓勵勤工儉學,便用結餘的錢從圖書市場批發一些學生喜歡的暢銷書,在學校內擺攤出售,從小養成的理財能力和經濟頭腦,使他很快成為了學校有名的小書商,此後的大學生活他不但沒有再花父母的錢,而且還攢了一筆不大不小的積蓄。
學生小C的父母是公務員,他們對孩子過於溺愛,從小學到升入大學,孩子的各種開銷都是父母一手包辦,小C從小基本沒有和錢打過交道。上大學以後,這種“全包”的教子方式的缺點逐漸露出端倪,小C的理財能力很差,將400元花得稀里糊塗,經常寅吃卯糧,有時還要靠借債度日。
從這兩個學生的例子可以看出,從小注重孩子的理財教育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。人對錢產生概念性的認識大約是在兩三歲左右,孩子知道這些花花綠綠的紙片能換取糖果和玩具,這時應當讓孩子區分各種面額的鈔票,並灌輸一些錢的概念;六七歲的時候,孩子可以替大人打醬油了,這時不妨將買醬油剩下的零錢送給孩子作為“收入基金”,引導其正確地進行支配,並且要讓孩子知道父母賺錢的辛苦,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。總之,對孩子的理財教育越早越好,家長注重引導,刻意培養,這樣,孩子成人後將受益終生。
退休之後,人的收入一般不會再增加,而是依靠積蓄和養老保險維持生活。這時,能否將積蓄和養老保險金進行科學打理會直接影響晚年的生活質量。有的老年人覺得理財“高深莫測”,有的人認為投資“充滿風險”,只好把錢存成活期或定期儲蓄,而有些精明的老人則不甘於這種“被動”理財,積極涉足一些既穩妥收益又高的國債、基金、收藏等新投資渠道,比如選擇一家好的開放式基金,年收益可能達到20%以上,是任何儲蓄無法比擬的———不注重晚年理財者只能坐吃山空,生活質量難以保證;而積極主動規劃“夕陽理財”則會不斷創造新的價值,使晚年生活邁向富足快樂的健康之路。

請記住這句話:Finnciti理財,三歲不早,六十不老。